春暮
曹豳〔宋代〕
门外无人问落花,绿阴冉冉遍天涯。
林莺啼到无声处,青草池塘独听蛙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暮春时节,已没有人过问路上的落花,只见浓郁的树荫,无边无际,遍及天涯。
林间的黄莺早已不再啼叫了,只能独自一人迈向长满青草的池塘畔,去聆听青蛙的叫声。
注释
绿阴:绿树浓荫。
冉冉:慢慢地,或柔软下垂。
天涯:天边。此指广阔大地。
独听蛙:只听见蛙鸣声。
赏析
这首绝句写的是暮春三月的景象。彼时,繁花悄然凋零,树荫却愈发浓郁葱茏;黄莺的啼鸣声渐次稀疏,而春草萋萋的池塘边,蛙声却愈发喧闹欢腾。诗人精心撷取了花落、绿阴、莺老、蛙鸣这几个典型意象,它们无一不生动地勾勒出暮春时节的独特景致,共同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、生机勃勃的暮春全景图。
在古往今来的诗词创作中,暮春题材往往与惜春之情紧密相连,字里行间总弥漫着淡淡的愁绪。尤其是面对落花,诗人们无不心生伤感,如杜甫在《曲江》中便吟咏道:“一片花飞减却春,风飘万点更愁人。”黄莺作为一种季节性极强的鸟类,随着春日的逝去,其叫声也日渐稀少。诗人们常常借黄莺停歇前的鸣声,抒发对春天消逝的惋惜与
简析
《春暮》是一首七言绝句,为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,通过摹写花、鸟、叶,衬托出“暮”字,点明题意。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失了,花儿落了,大地上已万木葱茏;莺歌歇了,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。而后的一番感叹,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。全诗情致幽美,饶有意趣,诗中两两相对,把暮春时节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出来。
曹豳
曹豳(bīn)(1170-1249)字西士,号东亩,一作东猷,温州瑞安(今属浙江 )人。嘉泰二年(1202)进士。授安吉州教授,调重庆府司法参军,改知建昌。绍定六年(1233 ),擢秘书丞 ,兼仓部郎官。端平元年(1234 ),除浙西提举常平,移浙东提点刑狱。嘉熙初,召为左司谏。与王万、郭磊卿、徐清叟俱负直声,时号“嘉熙四谏”。嘉熙三年(1239),知福州,以礼部侍郎召,为台臣所沮,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。淳祐九年卒,年八十,谥文恭 。刘克庄为撰神道碑(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卷一四四),《宋史》附《曹叔远传》。《全宋词》辑其词二首。 10篇诗文 14条名句
木兰花·立春日作
陆游〔宋代〕
三年流落巴山道,破尽青衫尘满帽。身如西瀼渡头云,愁抵瞿塘关上草。
春盘春酒年年好,试戴银旛判醉倒。今朝一岁大家添,不是人间偏我老。
洞仙歌·冰肌玉骨
苏轼〔宋代〕
仆七岁时,见眉州老尼,姓朱,忘其名,年九十岁。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,一日大热,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,作一词,朱具能记之。今四十年,朱已死久矣,人无知此词者,但记其首两句,暇日寻味,岂《洞仙歌》令乎?乃为足之云。
冰肌玉骨,自清凉无汗。水殿风来暗香满。绣帘开,一点明月窥人,人未寝,欹枕钗横鬓乱。
起来携素手,庭户无声,时见疏星渡河汉。试问夜如何?夜已三更,金波淡,玉绳低转。但屈指西风几时来,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。
水龙吟·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
辛弃疾〔宋代〕
渡江天马南来,几人真是经纶手。长安父老,新亭风景,可怜依旧。夷甫诸人,神州陆沉,几曾回首。算平戎万里,功名本是,真儒事、君知否。(君知否 一作:公知否)
况有文章山斗。对桐阴、满庭清昼。当年堕地,而今试看,风云奔走。绿野风烟,平泉草木,东山歌酒。待他年,整顿乾坤事了,为先生寿。